“九九那個艷陽天來喲,十八歲的哥哥坐在河邊……”一首柔情似水卻又響遏行云的《九九艷陽天》,唱不盡情竇初開的青澀年華,繪不完蕩氣回腸的戰(zhàn)爭歲月。
《九九艷陽天》,電影《柳堡的故事》主題曲。由我國第一位電影女導演王蘋執(zhí)導的《柳堡的故事》,以寶應這片土地上發(fā)生的革命、愛情故事為題材,紅遍大江南北。時至今日,在百度檢索欄里輸入“柳堡”,跳出的關鍵詞多與“柳堡的故事”相關。
因出演女一號“二妹子”一炮走紅的陶玉玲,近日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。
【光影】戰(zhàn)爭中的愛情故事
影片一開始,就是那段大家耳熟能詳?shù)摹毒啪牌G陽天》。熟悉的旋律中,鏡頭在寶應水道慢慢推進,獨木小橋、依依垂柳,一一呈現(xiàn)。隨著節(jié)奏的變化,出現(xiàn)了整齊的新四軍隊伍。英姿勃發(fā)的指導員騎在馬上,回想起五年前,那個發(fā)生在柳堡、令人難忘的故事。
農(nóng)民受壓迫多年,不敢親近子弟兵。隨著軍民之間的不斷接觸,終于消除隔閡,水乳交融。朝氣蓬勃的副班長李進,遇到了善良俊俏的二妹子。在村頭、在河邊,經(jīng)常飄蕩起他們愉快的歌聲,彼此真誠而含蓄地表達著樸素愛情。
當時,部隊要遠赴戰(zhàn)場,戰(zhàn)士是不能和群眾家的姑娘談戀愛的。最終,經(jīng)過極其激烈的思想斗爭,李進暫時放下了兒女情長,扛起鋼槍赴戰(zhàn)場。
打跑了日本鬼子,打敗了反動派,當李進再次回到寶應時,他得到了領導的首肯,同意他去找二妹子。此時的二妹子,也已成長為革命戰(zhàn)士。于是,在委婉多情的《九九艷陽天》的旋律中,李進再次遇見了俏立船頭的二妹子……
應該說,在眾多的革命題材影片中,這部《柳堡的故事》新穎獨到。它沒有著重描寫大規(guī)模的斗爭,而將目光放在軍隊的休整和軍人的情感上。女導演王蘋以女性化的視聽語言,述說了一段軍民之間的經(jīng)歷,從而使人們對戰(zhàn)爭歷史的追憶平添出一份浪漫和溫馨。
影片中,蘇北水鄉(xiāng)的風車、楊柳、板橋、輕舟所構成的優(yōu)美畫面,配上浪漫舒緩的音樂,讓人心曠神怡,久久縈懷不去。
【尋訪】電影源于凄美真事
“這部電影把革命題材和愛情故事融于一體,這在當時是了不得的。”曾擔任寶應縣政協(xié)文史委員會副主任、縣文聯(lián)副主席的劉世昌,說起這部《柳堡的故事》,感嘆不已:“當時,革命題材的作品是不允許摻進愛情成分,否則就會被認為腐蝕革命思想。”但這部電影中,并沒有一處談情說愛的鏡頭。如此干凈純情的電影,更是讓人佩服。
劉世昌透露,這個動人的電影故事,源于柳堡一段凄美的真人真事:解放戰(zhàn)爭時期,我軍某連隊駐扎在村子里。一個戰(zhàn)士被房東姑娘相上了,但粗心的戰(zhàn)士渾然不知。這也難怪,當時連隊戰(zhàn)士與老百姓之間都非常親密。直到有一天,那個戰(zhàn)士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口袋里有張小紙條,上面寫著“你好”,才感到姑娘對自己的愛意,但出于遵守軍隊紀律,他沒吭聲。不久,部隊上前線,戰(zhàn)士在戰(zhàn)場上犧牲了……
盡管真實版的“李進”和“二妹子”沒能走到一起,但編劇在創(chuàng)作時,還是改編成了一個大團圓的結局,給人以鼓舞和希望。
劉家壩頭改名柳堡
劉世昌說,電影拍攝地原來叫“留寶”。傳說在清朝,一個人上學趕考,經(jīng)過這里時,把寶劍插在地上,臨走忘了拿,此地因而得名“留寶”。后來,劉姓人家搬到了這里,這里就取名“劉家壩頭”。
編劇創(chuàng)作時,為了體現(xiàn)既是戰(zhàn)爭又是抒情的風格,就將劉家壩頭改成了柳堡,因為“柳”字多情,而“堡”有兵味,顯得剛柔并濟。待到電影正式上映后,這里干脆就改成了“柳堡”,一直保留至今。
【對話】
“這些天,真是太忙了!”記者輾轉采訪到身在北京的“二妹子”陶玉玲時,她正全力準備即將在人民大會堂獻演的慶祝建黨90周年演出,為此謝絕了所有媒體。不過,她破例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采訪。
劇組一路追陶玉玲
“我至今仍能活躍在熒幕、舞臺上,和揚州是分不開的。”77歲的陶玉玲對柳堡、對揚州充滿著感恩之情。
“1956年,八一電影制片廠決定把這個發(fā)生在柳堡的真事搬上銀幕,在全國找演員。”陶玉玲回憶說,“我當時在南京前線話劇團,演了不少的話劇。胡石言、黃宗江就向?qū)а萃跆O推薦了我。導演、攝影、化妝師等五六個人,火速趕到了南京。到南京,才得知我下部隊到浙江舟山去演出了。那時,我們一天一個地方。當他們趕到舟山時,我又隨部隊到了岱山。就這樣,一路追趕……”
劇組一班人見到陶玉玲,覺得這個姑娘長得很樸實,而且老家在鎮(zhèn)江,對江蘇的生活很熟悉。可糟糕的是,因為連夜趕路演出,陶玉玲的眼睛鼓出了一個大包。“當時,他們要我做什么,我就做什么,他們拍了很多照片帶回八一廠。過了些天,他們研究后,說我很好。就這樣,我成了‘二妹子’。”
到柳堡走了3天3夜
“那時,到柳堡走了3天3夜。先是坐火車到南京,然后從南京坐汽車往寶應趕,再坐船到柳堡。現(xiàn)在,只要幾個小時就到了。”陶玉玲說,那時她和劇組就住在老鄉(xiāng)家。“我和導演王蘋,在鄉(xiāng)親的堂屋里,搭了兩張單人床就住下了。我們平時和鄉(xiāng)親們一起做農(nóng)活,劃船,割麥子……”陶玉玲說,老鄉(xiāng)們非常好。“每次到柳堡,他們見到我,都熱情地說,我還給你做過飯呢!”
“二妹子”一炮而紅,陶玉玲接到了很多的片單,但都被她謝絕了。“那時我是一名話劇演員,演好話劇是我的天職。即便拍電影,也是話劇團投拍的。”
文革時期,陶玉玲下放到南通,當了工人。一家人被分在了南通、南京、北京三地。1978年,陶玉玲進入八一廠,真正成了一名電影人。
“揚州需要我就去”
二妹子在《柳堡的故事》中的臺詞,只有200多字,主要通過人物的眼神和肢體語言來刻畫人物形象。“也沒有什么難度不難度的,我當時就是一張白紙。最后,大家畫出了一幅最美最好的畫,畫出了一個最好的‘二妹子’。”
“感謝柳堡!感謝老鄉(xiāng)!感謝作者!沒有老鄉(xiāng)們當年支前、流血犧牲,哪有《柳堡的故事》?” 后來,陶玉玲還把柳堡二妹子模范民兵班帶到北京,學習國旗護衛(wèi)隊的隊列和精神。“她們本來就優(yōu)秀,學了之后效果非常好。”陶玉玲說:“只要揚州需要我去,我就去。”一次,寶應在北京舉辦活動,她當時都快上飛機了,一接到電話,聽說要她出席,立馬改變行程,趕了過去。結束之后,才趕往機場。
“沾了你們一輩子光”
“現(xiàn)在,我已是‘二奶奶’了,沾了你們一輩子的光!”陶玉玲說,現(xiàn)在40歲以上的人,幾乎都知道《柳堡的故事》這部電影。“大伙見了我,仍親切地叫我‘二妹子’。”
“就說昨天吧,下大雨,車子很難打。司機在路上見到我,說‘這不是二妹子嘛!’主動把我搭上了車。”
“人們見了我,都要照張相。大家這么喜歡我們,有生之年,只要時間安排得了,哪里需要我們,我們就到哪里。”
現(xiàn)在,“二奶奶”陶玉玲依舊很忙碌,央視播出的《永遠的忠誠》中,她飾演關心“沈浩”的老奶奶;《礦哥礦嫂的平凡生活》中,出演一個大娘。此外,還有眾多的社會公益活動,“天天安排得滿滿的”,還時常到外地演出。“認真做好每件事,開心過好每一天。”
【延伸】柳堡鎮(zhèn)謀求新發(fā)展
柳堡鎮(zhèn)政府負責人稱,自上世紀50年代電影《柳堡的故事》走紅后,柳堡鎮(zhèn)名揚全國。“我們到外面,說起柳堡,大家?guī)缀醵贾溃?rdquo;
據(jù)透露,柳堡正著力打造這張名片。上世紀90年代,電視劇《新柳堡的故事》以改革開放后的愛情生活故事為題材,使柳堡再度揚名;如今,電影《新柳堡的故事》也已封鏡,表現(xiàn)的是二妹子模范民兵班學習、生活的精神。
柳堡鎮(zhèn)要把二妹子模范民兵班,進一步打造成品牌。“我們柳堡的工業(yè)基礎在全縣是好的,還是魚米之鄉(xiāng),農(nóng)業(yè)水產(chǎn)資源豐富,正在謀求更大發(fā)展!”
電影檔案
片名:柳堡的故事(八一電影制片廠,1957年)
導演:王蘋
編劇:胡石言 黃宗江
攝影:曹進云
作曲:高如星
演奏:中國鐵路文工團管弦樂隊
主演:廖有梁——副班長李進
陶玉玲——二妹子
……
顏色:黑白
信息來源:揚州網(wǎng) 信息整理:m.kk-medicalproducts.com
設為首頁 | 加入收藏 | 聯(lián)系我們 版權歸本單位所有 Copyright © 2010-2025
蘇ICP備10068214號-1 蘇公網(wǎng)安備32102302010605號 技術支持:平邑在線